韋馱立像


明末至清初
17世紀
中國
木雕漆金彩繪
天王・護法
高 165 公分
2017.14

韋馱的梵名為Skanda,原是印度婆羅門教濕婆神與雪山女神之子,常作戰神的形象,5世紀左右被大乘佛教吸收,作為佛教的護法神。其形象原為夜叉樣貌,後來受到唐初《道宣律師感通錄》所載南方增長天王座下韋將軍守護佛法故事的影響,韋馱改著甲胄,合掌,腕捧金剛杵。世傳韋馱是四大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統領東、西、南三洲巡遊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並負責寺院伽藍的守護任務。在宋元(960-1368)之後的寺院佈局裡,韋馱多供養於天王殿,立於天王殿裡彌勒佛像的背後,面朝大雄寶殿,以鎮護道場。

此件韋馱木雕立像臉型長圓,兩眼細長,鼻頭圓潤,五官分布均勻,神情慈悲而祥和,頭戴兜鍪,身穿明代將軍甲冑,雙手置於腹前,兩手間原先可能配有能降伏外道妖魔的金剛杵,但今已不存。

全像漆彩保存狀況良好,通體以紅漆打底,再髹罩金漆,局部復以朱漆妝點,賦予韋馱天更為尊貴威嚴的形象。整體造像的重心置於右側,藉由向左顧盼的頭部,連結微偏的身軀,再到向左方水平橫踏的左足,在視覺上形成一道美麗的弧線,為韋馱天威猛的形貌,注入一股優雅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