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坐像


明代
17世紀
中國
木雕彩繪
諸佛
高 67 公分
2017.51

明朝在宣宗(1425-1435在位)至穆宗(1566-1572 在位)共一百多年的時間中,佛教各個宗派都衰微不振,直到明神宗萬曆時期(1573-1620)佛教逐漸復興,教中名僧輩出,又以蓮池袾宏(1535-1615)、藕益智旭(1599-1655)、紫柏真可(1543-1603)、憨山德清(1546-1623)等四位大師最為有名,其中蓮池大師倡禪淨同歸,在杭州雲棲寺領眾結社念佛;藕益大師兼通禪宗、華嚴宗、法相宗,晚年行持淨宗彌陀信仰,被為尊為淨土九祖,致使淨土信仰在明代佛學中成為重要思潮。

這尊阿彌陀佛由於漆層的自然氧化,表面呈醬黑色,局部塗繪色彩,保存情況頗佳,猶可反射光線,造像後背開有一方槽,原先應作為裝臟之用。此尊坐佛肉髻微隆,飾有頂珠和髻珠,靛藍色小螺髮。額圓面長,五官集中,肌膚起伏平緩,雙目長細,兩唇以硃砂妝點,嘴角含笑,神態恬靜。

佛像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下身著高腰裙,結帶綁於胸腹之間,雙手自然下垂,於腹前掌心交疊作禪定印,雙腿盤起結跏趺坐。其雙肩窄方,上身較長,坐姿較為僵硬,身形具有塊狀的古拙感。袈裟的衣紋繁密,且左右大致對稱,在手臂和腿部使用許多平行的扭動衣褶,表現形式化,使得衣紋不再具表現身軀形貌的功能,裝飾性的意味濃厚,呈現晚明造像的風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