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藥師佛三尊像


明代
15世紀
中國
銅鎏金
諸佛
高 40公分、41公分、39公分
2016.25, 2016.24, 2016.23

此組明代三尊像由居中的毗盧遮那佛和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所組成。三尊坐佛皆穿右袒式袈裟,袈裟衣角披覆右肩,在仰覆蓮台上結跏趺坐。毗盧遮那佛兩手結最上菩提印;藥師佛右手自然下垂,手捻訶梨勒果,左手置於腹前,作禪定印;阿彌陀佛雙手交疊於腹前,作禪定印。

藥師佛又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於過去行菩薩道時,曾發為眾生解除病苦、延年益壽、消災除厄、速證菩提的十二大願。祂的淨土位於東方,與脇侍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合稱為東方三聖。

這組造像的風格一致,臉型方圓,臉頰較豐,耳朵長,有耳洞,錐狀肉髻高聳,髻頂飾頂珠,錐狀小螺髮,五官分布勻稱,眉如彎月,雙目下垂,鼻樑挺拔,唇部豐滿而立體,嘴角略帶笑意,神態莊嚴慈祥。造像的身軀健美緊勁,雙肩方圓,胸膛突鼓,肌肉飽滿,上半身略呈漏斗狀,四肢肌肉緊實,手掌豐厚,指節刻劃生動細膩。

三尊像的衣紋形塑極為仔細,其中尤以毗盧遮那佛最為出色,衣褶襞面翻折的角度富於變化,弧形衣襞的起伏柔軟而有彈性,極為寫實的表現衣紋與軀體的關係。台座蓮瓣豐厚,瓣尖呈火焰狀的卷草紋飾,上層台座邊緣雕飾兩道連珠,內圈連珠細小,外圈連珠大而方圓,富層次變化。

上述的這些風格特徵皆與明初永樂、宣德時期(1403-1435)的宮廷造像極為相近。不過,與永宣造像仔細相比,這三尊坐佛有著更豐富的漢地元素,像是臉龐較為圓潤,身軀更顯豐滿,肌肉較為鬆軟,寬肩細腰的特徵也較不明顯,而衣褶的詮釋反而更加精湛。雖然雙腿間衣裝下襬邊緣呈波浪狀的翻折,仍看似對稱,但布料的起伏實更為細膩,不再是平直的層狀翻折,而是透過柔軟的弧線來表達,同時盡可能的形塑不同的衣褶形態,使之更為自然流暢。此外,佛像的袈裟邊緣還鏨刻花草紋,並在底部填飾魚子紋,使衣服上的裝飾紋樣更加精美華麗。

這些特徵一再顯示,此三尊像顯然是在永宣時期藏式宮廷造像的基礎上,吸收更多漢地元素之後的產物,應當是15世紀中葉左右的造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