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药师佛三尊像


明代
15世紀
中国
铜鎏金
诸佛
高 40公分、41公分、39公分
2016.25, 2016.24, 2016.23

此组明代三尊像由居中的毗卢遮那佛和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所组成。三尊坐佛皆穿右袒式袈裟,袈裟衣角披覆右肩,在仰覆莲台上结跏趺坐。毗卢遮那佛两手结最上菩提印;药师佛右手自然下垂,手捻诃梨勒果,左手置于腹前,作禅定印;阿弥陀佛双手交叠于腹前,作禅定印。

药师佛又名药师琉璃光如来,于过去行菩萨道时,曾发为众生解除病苦、延年益寿、消灾除厄、速证菩提的十二大愿。祂的净土位于东方,与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合称为东方三圣。

这组造像的风格一致,脸型方圆,脸颊较丰,耳朵长,有耳洞,锥状肉髻高耸,髻顶饰顶珠,锥状小螺发,五官分布匀称,眉如弯月,双目下垂,鼻梁挺拔,唇部丰满而立体,嘴角略带笑意,神态庄严慈祥。造像的身躯健美紧劲,双肩方圆,胸膛突鼓,肌肉饱满,上半身略呈漏斗形,四肢肌肉紧实,手掌丰厚,指节刻划生动细腻。

三尊像的衣纹形塑极为仔细,其中尤以毗卢遮那佛最为出色,衣褶襞面翻折的角度富于变化,弧形衣襞的起伏柔软而有弹性,极为写实的表现衣纹与躯体的关系。台座莲瓣丰厚,瓣尖呈火焰状的卷草纹饰,上层台座边缘雕饰两道连珠,内圈连珠细小,外圈连珠大而方圆,富层次变化。

上述的这些风格特征皆与明初永乐、宣德时期(1403-1435)的宫廷造像极为相近。不过,与永宣造像仔细相比,这三尊坐佛有着更丰富的汉地元素,像是脸庞较为圆润,身躯更显丰满,肌肉较为松软,宽肩细腰的特征也较不明显,而衣褶的诠释反而更加精湛。虽然双腿间衣装下摆边缘呈波浪状的翻折,仍看似对称,但布料的起伏实更为细腻,不再是平直的层状翻折,而是透过柔软的弧线来表达,同时尽可能的形塑不同的衣褶形态,使之更为自然流畅。此外,佛像的袈裟边缘还錾刻花草纹,并在底部填饰鱼子纹,使衣服上的装饰纹样更加精美华丽。

这些特征一再显示,此三尊像显然是在永宣时期藏式宫廷造像的基础上,吸收更多汉地元素之后的产物,应当是15世纪中叶左右的造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