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立像


北周
557-581
中國
石灰岩
菩薩
高 65.5 公分
2017.06

觀音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西元2世紀左右在印度成立以後,很快地便在中國發展起來,3世紀末,竺法護(229-306)譯出《正法華經》,並於此經第二十三品〈光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揭櫫觀音菩薩普門示現,救護眾生,隨類應化,渡化眾生的特質,奠定了中國觀音信仰發展的基礎。

南北朝時(420-589)政局紊亂,戰爭頻繁,生靈塗炭,百姓顛沛流離,生命岌岌可危。在這種危殆不安的狀況下,許多信徒將希望寄託於具有救濟神力的觀音菩薩,希望祂能解除現世無邊的痛苦和災難,觀音信仰普遍流行。當時不但有觀音菩薩靈驗記的編纂,更雕鑄了大量的觀音像。

此尊觀音菩薩右手似持蓮花,左手稍殘,但仍可見手中持物為淨瓶。面形方圓,兩頰豐滿,下頷圓潤,面帶微笑,五官略顯平板,鼻樑低,鼻頭圓,眼睛平直細長。頭部後面鑿一方孔,原來應帶背光。菩薩上身袒裸,僅披天衣與瓔珞、項圈,項圈寬大,瓔珞則由許多細碎的圓珠組成的數條串鏈組成,其間飾以花朵形的裝飾,並垂掛至膝蓋附近。整體的頭身比約一比五,身軀渾厚,造像上下半身的長度約略相等,手臂粗壯,肩上的髮紋、肩上的天衣和身後下裙的衣褶都有詳實的刻畫,呈現出鮮明的時代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