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坐像


明代
16-17世紀
中國
夾紵漆金
諸佛
高 72.5 公分
2017.56

這尊坐佛由底座與造像兩部分組成,兩者可分離,且製作工藝有別。佛像為夾紵塑像,底座則以木雕漆金的方式製作。夾紵法是中國本地在公元前後發明的造像技法,夾紵塑像又稱為乾漆像、脫空像、搏換像、脫沙像等。

製作時,先搏製泥模,接著在泥模上蘸貼苧麻布料,再以生漆加以塗凝光飾,最後將泥模除去,脫空而成像。由於夾紵法形塑的自由度高,且堅實輕便,佛教傳入後,常使用於佛像的製作,歷代的施造以唐代(618-907)最盛,自宋(960-1279)以後逐漸衰落,明代(1368-1644)的夾紵塑像尤為珍稀。

這尊佛像右手作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應代表釋迦牟尼佛。此佛的臉型方圓,螺髮呈小錐狀,肉髻低隆,肉髻底部飾髻珠,五官勻稱秀麗,肌膚起伏平緩,眉心有白毫,雙眼下視,神情寧靜端詳。佛像雙肩寬平,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露出平坦的胸膛,胸前有卍字符號,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造像通體髹罩金漆,漆層保存狀況良好。台座為仰蓮座,蓮瓣亦塗繪金漆,座面飾朱漆。每片花瓣薄長,瓣尖微向外敞,層層疊覆,形似盛開的瑞蓮,製作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