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跏思惟菩薩坐像
北齊武平二年
571
中國
白石
菩薩
高 35.5 公分
2017.61
半跏思惟菩薩像係指菩薩半跏而坐,一足下垂,另一腳橫放於垂足的大腿上,一手置於其上,另一手則以一指或數指支頤,作思惟形象的圖像題材。此種造像最早見印度貴霜王朝(1-3世紀),或表現釋迦牟尼成佛之前,身為太子的悉達多因悲憫眾生,常於樹下靜坐思惟,苦思人生哲理的情景;又或者代表彌勒菩薩。
半跏思惟像在中國主要流行於南北朝(420-589),在敦煌莫高窟的北涼(397-439)與北魏(439-534)窟中,半跏思惟菩薩像多出現在石窟壁面或中心塔柱的上層,代表在兜率天宮說法的彌勒菩薩。在河北曲陽修德寺所出土的白石造像中,出土了大量的半跏思惟像,甚至還有雙半跏思惟菩薩並坐像的發現。進入7世紀後,這種題材逐漸消失。而受到中國的影響,韓國與日本在6、7世紀的佛教造像中,也出現不少的半跏思惟像,顯見半跏思惟菩薩是當時極受歡迎的信仰對象。
這尊半跏思惟菩薩像為一菩薩二弟子的配置,頭後皆有圓形頭光,菩薩臉型方圓,面容沉靜,略有笑意,頭戴三葉寶冠,上身袒露,肩披天衣,下身著裙,足部衣紋用雙刻弧線表現,裙擺作短扇形,作水波紋狀衣褶。兩側弟子,頭部比例較大,身軀刻劃簡單,模樣稚拙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