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立像
隋代
581-619
中國
銅鎏金
菩薩
高 20 公分
2017.49
隋文帝(581-604在位)篤信佛教,在他的提倡之下,大規模地修復佛教經像,重修佛寺塔廟,並建立僧官制度,支持講經說法,終得走出北周武帝(560-578在位)滅佛的陰霾。
據《法苑珠林》記載,隋文帝在位期間,共造各式佛像一萬六千餘尊,重修舊像約十六萬尊,顯示出皇家積極推動佛教的熱忱。並且隨著佛教的復興,隋代 (581-619)造像也逐步開展新風。
此尊觀音菩薩臉型圓潤而豐滿,頂束高髻,戴寶冠及耳飾,寶繒與髮辮沿肩下垂。五官略顯扁平,雙眼半閉,嘴唇微張,面掛笑容。身軀較為瘦長,兩肩窄圓,小腹微鼓,肌肉柔軟。上身披天衣和瓔珞,長鏈狀的瓔珞下垂過膝。右手手捻寶珠,左手提握瓔珞,下身穿長裙,臀部略向左移,跣足站立於束腰仰覆蓮台。
隋代金銅像的瓔珞多以連珠長鍊構成,並與項飾相接,樣式簡練,不似北朝晚期造像那麼繁複。整體造像更具有動感,姿態自然,匠師有意識地增加手臂與軀體間的空間,也增加觀者的欣賞視角。這尊菩薩的頭部和身體比例也更為合理,肌理的形塑益加細膩,布料雖不刻意做出飄動感,但天衣和下裳自然地隨著肢體的動作起伏。這種漸趨生動而寫實的造像,實展現出隋唐風格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