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立像
東魏武定元年
543
中國
白石
菩薩
高 27 公分
2018.52
觀音梵名為Avalokiteśvara,又稱為觀世音,玄奘法師(602-664)另譯為觀自在。南北朝時期(420-589),河北地區觀音信仰流行,在東魏時期(534-550)的定州白石造像中,發現了許多觀音菩薩立像,此件東魏觀音菩薩即為一例。這尊觀音菩薩立像製作精良,刻劃仔細,菩薩頭戴冠,嘴角略陷,面帶笑意,右手執長莖蓮苞,左手持桃形物,站立於覆蓮台座之上。
在印度的傳統中,蓮花是花中最神聖的花卉,象徵意涵豐富。《雜阿含經》便提到釋尊曾言:「如芬陀利(即蓮花)生,雖生於水中,而未曾著水,我雖生世間,不為世間著。」,藉以蓮花譬喻佛陀在娑婆世界中,不為煩惱所繫縛,就像出水的蓮花一般。同時,觀音手中的未開蓮華又可象徵一切眾生自性清淨的心蓮,即本覺菩提,也由於觀音菩薩以其慈愍大悲之心,將眾生的心蓮打開,故觀音菩薩在印度又名為「蓮華手」菩薩。
根據題記,這尊觀音立像作於東魏武定元年(543),身後的舟形背光,分為內外兩層,內層陰刻圓形的頭光與橢圓形的身光,外層則刻劃火焰紋,仍保存北魏 (386-534)遺韻。然而菩薩身體漸趨豐實,衣紋線條流暢明快,在弧線的使用與身軀的動作搭配和諧,布料質地更顯輕薄,這種趨於寫實的手法,為之後的北齊(550-577)造像風尚奠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