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坐像
明代
15世紀上半葉
中國
銅鎏金
羅漢・弟子
高80公分
2016.16
羅漢梵文Arhat,又稱阿羅漢,又有譯為應真,是聲聞當中修行得証的最高境界。羅漢在早期的佛教裡,多為釋迦牟尼弟子當中的得道者,他們藉由修行破除一切煩惱,並得到六通後,方能成為羅漢。而在大乘佛教的經典當中,釋尊在入滅之際,還另行囑託十六大阿羅漢,不入涅槃,為現世護法,所以羅漢除了是修行者外,後來也帶有護持佛法、度化眾生、解除危難的性格。
這尊羅漢坐像頭部略呈橢圓形,面如童子,神色俊朗。鼻樑挺拔,眼神下視,唇角略揚,面帶笑意。羅漢穿著右袒式袈裟,結跏趺坐,雙手掌心向上置於胸前,原先應捧有器物,今已佚失。造像身軀略呈寬肩細腰,肩部圓潤,胸膛健壯而飽滿。
此件造像與明代永樂(1403-1424)、宣德(1426-1435)宮廷施造的佛教造像在風格上有頗多相似之處,如衣紋規整的圓弧突脊、衣領的三角形翻折,以及轉折立體的五官與富有彈性身軀肌理都與明初的永宣造像極為近似,雖然目前永宣造像未見羅漢的題材出現,但依其體量與精湛的塑造技巧,應能推測此作與明初宮廷作坊間似有密切的關聯。